2025年新春伊始,随着DeepSeek火爆全球,“AI+机器人”“AI+医疗”等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机器人手术在医疗中的广泛应用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机器人是否会取代医生成为“主刀医生”?医生又是如何利用AI技术驱动手术机器人实现高精度的手术操作?3月4日,奔流新闻记者在兰大二院手术室观摩了一场由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直肠癌手术,全程90分钟,见证了科技与医学的完美融合。
上午8时10分,奔流新闻记者穿上刷手衣、戴上外科口罩、无菌帽,穿越三道门槛,踏入“神秘”的手术室。
这台手术由兰大二院普通外科五病区主任刘海鹏和达芬奇机器人“合作”,为一位58岁男性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癌根治术。
上午8时30分,麻醉完成后,主治医师汪文杰熟练地进行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接着,根据戳卡布局的基本原则及患者体形、肿瘤位置等影响操作的个体因素,确定打孔位置、置入戳卡、连接机械臂。约15分钟后,机械臂精准地连接到戳卡上,双极钳、超声刀安装在机械臂上,通过戳孔置入腹腔。汪文杰操作过程动作娴熟而规范。机械臂带动各种精细的手术器械,如同医生的“千里眼”和“万能手”。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当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治疗平台,它使外科手术的精度超越人手的极限,对外科手术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刘海鹏说,兰大二院目前使用的是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功能更加齐全,视觉可放大15倍,能看到肉眼以及普通腹腔镜看不到的血管、淋巴结等,而且灵活,器械头部关节可540度旋转,不存在死角,尤其在狭小空间内操作更具有优势。
刘海鹏坐在控制台前,双眼注视着控制台屏幕,双手通过两个主控制器遥控机械臂,左脚踩脚踏板控制三维高清内窥镜镜头,右脚踩脚踏板控制电能量平台,动作精准,熟练自如,“现在的感觉就像进到了病人的肚子里一样。”
手术室内有三台屏幕,同步传输腹腔内图像。记者可以清楚观察到患者体内的每一处细节和机器人的操作流程。
机械臂如同灵动的舞者,轻盈而准确地在手术部位移动。高清摄像头同步传来患者体内的画面,错综复杂的腹腔结构、白色的动脉、蓝色的静脉、纤细的神经,鲜活而真实地呈现在屏幕上。机械臂精准地游走于层层组织,在狭小的空间里“自由穿梭”。在分离病变组织时,它的动作细腻而稳健,巧妙地避开周围的血管和神经,每一次动作都恰到好处。
切割肿瘤的过程更是行云流水。机械臂末端的超声刀在刘海鹏的操控下,一点一点剥离、一层一层切割,整个过程中,刘海鹏全神贯注,与助手密切配合。
大约40分钟后,标本被切除下来,刘海鹏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切缘干净后进行吻合与加固。
“缝合是机器人的又一大优势,”刘海鹏向奔流新闻记者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手’特别灵活,尤其是在抓针缝合的时候,可以轻松地旋转、变换角度,可以滤过震颤,使操作更加稳定。”
整场90分钟的手术中,刘海鹏与同事们一边手术,一边讨论着业务。然而,这看似轻松的状态并非一日之功。
“手术操作既考验技术,也考验胆量。医生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不断练习,达到相关要求后才可操作。把经验转化为毫米级的肌肉记忆,才能达到人机合一。”刘海鹏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具有精细化放大功能、滤过颤抖、在狭小空间内操作以及3D视野等优势,在普通外科专业,尤其适合进行男性或低位直肠癌手术。”
奔流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台达芬奇机器人原本有四个机械臂,但手术过程中只使用了三个臂。刘海鹏坦言,“少用一个机械臂,其实是为患者节省费用。”